日期:2025-08-01 09:18:37
壹策略
7月29日,停火协议正式生效后,柬埔寨暹粒的上空出现久违的彩虹。次日,中国-柬埔寨-泰国三方非正式会晤在上海举行。柬、泰双方向中方重申将遵守停火共识,赞赏中国迄今为平息事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会晤是在坦诚、友好和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
就在几天前,泰国与柬埔寨边境冲突骤然升级,将两国关系拖入新的冰点。冲突造成人员伤亡,逾10万人被迫疏散至安全地区。中国持续为支持柬、泰双方和平解决边境争端发挥建设性作用,此次三方非正式会晤被认为是“中国的最新外交努力”。
近年来,从成功斡旋沙伊复交展现大国担当,到“一带一路”倡议下以务实合作铺设“基建桥梁”,正如国际关系研究专家赵跃晨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那样,“中国外交正从‘有所作为’走向‘积极有为’,中国角色正在从‘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
中国-柬埔寨-泰国三方非正式会晤在上海举行。
为柬泰停火注入“稳定剂”
7月28日,马来西亚总理官邸内,一场仅持续两个多小时的特别会议终结了柬泰边境持续5天的炮火。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与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在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的斡旋下签署停火协议。而会场一侧,美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柯佳年与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分别以共同主办方及观察员身份与会。
泰国和柬埔寨从7月24日开始在边境地区发生冲突,连续多日交火,双方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国际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6日呼吁双方立即达成停火协议,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只有冲突平息,美国才会考虑与两国达成贸易协议。
根据双方公布的数据,冲突已造成上百人死亡,逾10万人被迫疏散至安全地区。一名在柬泰边境居住的柬埔寨居民曾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我们在边境生活的人已经被安排暂时撤离至安全区,我们的工作和家都毁了。停火协议后,避难的民众暂时没有返回家园,边境局势仍然紧张。”
据悉,停火协议生效后不久,双方再次爆发冲突,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协议,导致局势仍不稳定。
针对当前现地停火态势较为脆弱的局面,7月30日上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同柬埔寨和泰国代表在上海举行中柬泰三方非正式会晤。柬埔寨、泰国双方向中方重申,将遵守停火共识,赞赏中国迄今为平息事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这场冲突的快速降温,不仅揭示了东南亚地缘博弈的复杂性,更凸显中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独特角色。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周士新向南都记者分析,中国主办此次非正式会晤是着眼于未来,促进柬泰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中方与柬泰两国都具有非常顺畅的外交沟通渠道,此次非正式会晤更多是交流柬泰未来将采取的进一步措施,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在停火期间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避免出现任何意外。
7月28日,在马来西亚布特拉加亚,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中)、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右)和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左)握手。新华社发
周士新认为,中国在柬泰之间作为沟通者,一定程度上让两国代表具有表达意图和顾虑的机会。此次会晤后,柬泰之间应该能进一步相互了解未来局势走向,避免出现因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误解,为柬泰之间实现更可持续的稳定与和平奠定条件。
周士新强调壹策略,中国在东盟地区始终发挥着平等合作者和议题推动者的角色。“中国和东盟国家通过友好协商达成共识后,会努力共同推动相关议题最终取得有利于地区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正转变为“主动塑造者”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以“沟通者”的角色介入国际争端。
2023年3月6日,初春的北京迎来了两位应邀前来的客人:沙特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艾班、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10日,艾班、沙姆哈尼一左一右,站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两侧。三人眼神坚定、平静,留下了合影。
三方握手合影。
这一细节意涵丰富。时任外交部亚非司司长王镝公开表示:“王毅同志分别握着沙伊双方代表团团长的手,象征着在中方支持下沙伊关系实现‘破冰’。”照片宣告了为期数日的沙特和伊朗的密集对话落下帷幕。同日,中国、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
断交7年后,沙特和伊朗在中国的斡旋下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并重新开放大使馆。双方来到谈判桌上并非巧合,从双边沟通、建立互信到释放信号,中国花了数年的时间。
2021年3月24日,王毅访问沙特,在接受阿拉比亚电视台专访时,首次提出了“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
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签署《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将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联合声明中提及,“同意应在尊重地区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实现地区热点问题的和平政治解决。”次年2月,习近平主席接待当时的伊朗总统莱希访华。王镝后来透露,习近平主席亲自做两国领导人工作,支持沙特和伊朗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中国外交正从‘有所作为’走向‘积极有为’,中国角色正在从‘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所助理研究员赵跃晨表示。
能够打破坚冰,与中国的外交理念和实际行动密切相关。王镝曾表示,中国的中东外交强调尊重主权、促进对话、合作共赢:中国和中东国家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各领域务实合作提质升级,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加深入的利益融合。
这种以尊重、共赢获取合作信任的方式,同样出现在阿富汗新政权建立后的阿富汗邻国外长会机制中。
2021年9月8日,王毅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首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会议中,中方与巴基斯坦、伊朗、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外长以及土库曼斯坦副外长一致同意,在口岸开放、移民管理、反恐安全等方面加强合作。
王毅表示,中国支持把这个独具特色的机制继续办下去,通过这个平台分享政策主张、协调彼此立场、共同应对挑战。
赵跃晨告诉南都记者,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维和、反恐、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打击跨国犯罪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与国际各方深入合作,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引领新兴领域国际安全治理进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安全观和全球安全倡议为指导,并且紧密结合地区发展需求和议题具体实际,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他总结道。
中方持续赢得国际认可
作为多国之间的“斡旋者”,始终秉持多边主义理念的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沙伊宣布复交后,代表沙特签署联合声明的沙特国务大臣兼国家安全顾问艾班,与代表伊朗签署联合声明的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均表示,在促进地区稳定与安全方面壹策略,中国为推动国家间关系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这种努力对维护和平稳定、加强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社会也对中国促成沙伊复交的外交实践表示高度肯定,并盛赞中国之大国担当。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沙伊宣布复交当日便对中国承办对话表示感谢。时任巴基斯坦外长比拉瓦尔也指出,作为举行对话的东道主,中国一直建设性推动国际问题的解决,得到各国的信赖和认可。
2022年3月3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拍摄的比农多-王城大桥。新华社发
中国不仅在政治对话中架设“心灵桥梁”,更在务实合作中铺设“基建桥梁”。“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携手推进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其中,由中国政府援建的比农多-王城大桥已成为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新地标之一。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曾向南都记者表示,“我相信,‘一带一路’倡议下建设起来的基础设施项目,不单单是钢筋水泥,它们是中国搭建起来的一条‘生命线’。”
此外,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成为中巴友谊“新标杆”。
由中国三峡集团为主投资方投资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水电站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新华社发
“在建设这条经济走廊之前,我们国家的大城市几乎每天都要停电10个小时左右。”时任巴基斯坦总理特别助理、中巴经济走廊前特使扎法尔·乌丁·马哈茂德曾告诉南都记者,得益于此项目,巴基斯坦已经由“电力短缺国”变成“电力富余国”。
2025年7月2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里沙赫巴纳在上海续签备忘录,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此外,在维护全球贸易秩序方面,面对单边主义挑战,中国的坚定立场同样获得国际社会支持。
2025年4月,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此举引发全球贸易动荡,遭到国际社会广泛反对。中方迅速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并在同月9日的世界贸易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年度首次会议上,对美国“对等关税”措施及其恶劣影响表达严重关切,要求美方切实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引发欧盟、巴西、东盟等46个成员强烈共鸣及一致呼吁。
实际上,在这场风波中,美国国内企业深受其害。例如,美国全国婚纱零售商协会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高端礼服供应链,若转移至美国将导致“经济动荡和成本飙升”,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22日至23日,世界贸易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总理事会2025年度第三次会议。会上,巴西、欧盟、澳大利亚等成员再次支持中方立场,并发言表示,贸易动荡加剧不符合成员共同利益,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如赵跃晨所言,中国在全球治理参与中的新作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新动向、在反对单边关税中的新举措,“回应了国际社会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冲突战争的迫切需要,顺应了世界各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团结合作的共同追求,响应了各国人民共克时艰、携手开创美好未来的普遍愿望。”
大国外交背后的城市作为
当柬埔寨代表与泰国代表在上海握手言和,彼此重申恪守边境停火共识时,这场低调的三方会晤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中国斡旋区域冲突的外交智慧,更是全球对中国所扮演大国外交角色的深切信任。
从危机调停的“安全屋”到主场外交的“会客厅”,上海、广州等城市正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支点。
作为中国连通世界的重要经济枢纽,上海在主场外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观察上海的“外交成绩”, 以上海命名的上合组织、金砖银行选址上海,上海积极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并通过自贸区的平台建设,种种外交成绩无不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开放、包容与创新形象。
此外,南都记者注意到,仅2025年上半年,上海就完成多场高规格接待。2025年3月21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会见柬埔寨副首相,这场会见,不仅延续了中柬两国“铁杆朋友”的情谊,更揭开上海企业深耕柬埔寨基建与产业合作的崭新篇章。
同年6月27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沪会见越南总理范明政。上海与越南胡志明市在金融贸易、绿色发展、数字转型及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双方通过经验交流与项目对接,不仅能促进经济互补,还能为两国青年搭建交流平台,夯实了中越友谊的社会基础。
周士新向南都记者分析,“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而周边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东盟国家近年来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与中国合作也日益密切,且取得了有利于双方、地区和全球的成就,促进东南亚成为全球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在深化中国—东盟合作中确实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主场外交角色。
在日渐发展的全球格局之下,中国主场外交已形成功能互补的城市网络,广东的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以来,多国政要和访团接连访粤,美国加州州长试坐广东产的新能源汽车后直呼“想买两辆”,秘鲁总统乘坐高铁后感叹“好快”,尼日利亚媒体人士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后惊叹连连……
瑙鲁总统戴维·阿迪昂回到广东江门寻根谒祖。
2025年7月,瑙鲁总统戴维·阿迪昂携家人来到广东寻根谒祖及参访交流。
阿迪昂表示,“广东是我先辈的故乡,我对这里抱有特殊的感情,很高兴继去年之后再访广东,我一直坚信增进人文交往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一环,希望通过这次寻根之旅,持续促进两地民间交往和人文交流,为瑙中开启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注入更多动力。”
除此之外,广东还积极承办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从都国际论坛、全球市长论坛等一系列国际性高端会议和活动,搭建影响广泛的国际交流平台。
这些城市的努力,是中国外交“谋大势、担大义、行大道”的生动缩影。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所说,“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中国是世界上记录最好的大国。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破解安全赤字提供实践路径。”
出品:南都即时
监制:王佳
统筹:向雪妮 马辉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杨苓妍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苓妍 见习记者 李思涵 陈宇溪 实习生 郭鸿仪壹策略
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